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学习身边人 讲述身边事

学习身边人 讲述身边事

来源:党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3-09-08

资源室刘伟 |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谱写高效节能提溴技术与装备创新与产业化推广新篇章

针对我国溴资源日益枯竭的窘境及溴行业能耗高、收率低的短板,刘伟同志自入职后就致力于高效节能提溴技术研究。多年来,该同志主持承担了该领域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发了高效节能提溴产业化技术及关键核心装备,建立了千吨级产业化示范工程,成功将该成果推广应用于海水、地下卤水、含溴废盐等提溴领域。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研发无氯氧化等新型提溴工艺,推动本行业向更加绿色安全环保方向转型升级。

该同志2016~2022连续七年单位考核为优秀,其中2014、2016和2018年度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13~2015连续三年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带领的“高效节能提溴技术与装备创新推广集体”荣获2020年“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一、以创新为引领,突破高效节能提溴产业化关键技术

通过主持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兴海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纵向课题,刘伟同志带领团队建成30方/天室内研发平台和500方/天现场中试研发平台,突破了高效节能提溴技术瓶颈,形成了高效节能提溴工艺包及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塔芯构件,较传统工艺装置吹出效率明显提升,系统阻力显著降低,为产业化应用示范奠定了基础。

为保障我国溴资源供给安全,积极面向战略性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刘伟同志申报并获批了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伴生溴资源空气吹出法提取关键技术与工艺”,为我所提溴技术的海外应用提供契机。该项目针对固体钾矿伴生溴资源特点,基于双膜理论及湍流模型,揭示溴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分配机制,提高传质效率;开发“多级提溴-多级洗涤-多级吸收”提溴新工艺,突破固体钾矿伴生溴资源高效低能耗提取关键技术及工艺。

二、以实效为目标,实现高效节能提溴技术应用转化

在工作过程中,刘伟同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的重要指示,注重实效,积极对接企业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在海水提溴领域,2018年11月-2019年5月在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国内首台套千吨浓海水高效节能提溴产业化技术改造,效果显著,至今一直高效平稳运行。在地下卤水提溴领域,2020年携手国内溴素生产企业山东海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千吨级地下卤水提溴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收率达90%。针对含溴工业废盐资源化处理的市场空白,为绍兴越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盐渣资源化利用技改项目提供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工程设计技术服务,该项目为我国首台套含溴废盐提溴及综合处置示范工程,为我国含溴危废的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样板。同时,以提溴高效填料设计技术为依托,将空气吹出法提溴技术及装备成果应用于南京红太阳生物化学有限责任公司2,2’-联吡啶精馏塔扩产改造,拓展了高效节能提溴技术的应用场景。通过上述示范工程为相关成果的进一步推广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此外,刘伟同志还完成了一系列提溴相关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扎实推进高效节能提溴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后续项目产业化奠定基础,促进了我所浓海水提溴技术的成果转化。

三、以需求为导向,拓宽高效节能提溴新技术应用领域

在市场推广过程中,该同志积极倾听企业的反馈和需求,注重实效,扎实推进。针对日益严格的安全环保监管要求,该同志又开始踏上“无氯提溴”新技术研发的新征程。以电能或双氧水等代替传统氯气作为氧化剂,避免了液氯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社会风险,为溴行业产业升级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积极申报相关课题,并已签署相关横向课题。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研发空气吹出法直接提取溴化钠技术,为海内外溴资源高效低成本开发利用提供淡化所方案。同时,在所基金的支持下,积极布局超大型单套空气吹出法提溴填料塔工艺及配套装备的研发,努力提升我所提溴技术的市场竞争力。

四、以敬业为根本,促进党建和业务相融合

作为一名党员,以及本部门第一党小组组长,刘伟同志不仅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还在打造高效节能提溴专业团队的过程中,努力把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有效融合,全面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在工程现场期间,该同志与小组成员共同冒严寒、战酷暑,白加黑、五加二,按时保质完成了相关工作;并通过现场党小组的学习,促进形成了相互激励、取长补短、敬业爱岗、刻苦钻研、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

未来,该同志还将继续秉承“秉责允能、敏行图新”的淡化所精神,凝心聚力在多量级、广来源、低品位溴资源的高效节能分离领域攻关克难,突破空气吹出法提溴高效节能产业化关键技术,拓宽应用渠道,提升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工程设计、现场指导全方位能力。

    

资源室马来波 | 资源室的“膜法师”

笑靥如花,长相清秀,别人叫他马博士;他就是资源技术研究室的马来波,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高级工程师,淡化所2022年的先进个人获得者;2010年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工作,十三年过去了,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扎实肯干,政治思想觉悟高,作风朴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马博士的工作涉及无机膜的研发与应用、离子交换膜的应用以及管式超滤膜的应用,是资源室的“膜法师”。

一、 政治信念坚定

马来波同志思想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入所后,认真学习党章和有关党的基本知识,了解党,认识党,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和个人思想汇报,并于201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几年来,不忘初心,默默秉持着做党的忠诚卫士,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无论是在所内,还是在项目现场,都时刻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学习,不断进步。

二 、资源室的 “膜法师”

无机膜相对于高分子膜来说,属于小众膜,马博士侧重研究的重点是分子筛膜。与有机高分子膜相比,MFI分子筛膜在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上具有优势,应用于海水体系的盐水分离有较好的前景。围绕MFI分子筛膜,马博士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用于海水淡化的MFI型分子筛膜制备及其反渗透脱盐传递机理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分子筛膜应用于海水脱盐的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基于发现的膜缺陷问题对传递过程的重要影响,申报并主持淡化所博士基金项目“用于海水体系阳离子分离的铁掺杂MFI分子筛膜制备及传递机理研究”;为进一步明晰不同离子在分子筛膜的传递机理,申报并完成了天津市自然基金项目“海水卤水中阳离子在MFI分子筛膜孔的传递分离机理研究”,在分子筛膜的课题方面完成了所级课题-天津市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的全涉及。

电驱动膜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膜,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的运行副产了大量浓海水,目前我国盐化企业处置利用能力明显不足,从2014海洋公益行业专项 “浓海水电渗析浓缩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始,作为资源室电驱动膜团队的核心成员,引进吸收日本的电渗析制盐技术,解决浓海水的处置利用问题,实现了工厂化制盐技术的国产化。与电驱动膜技术团队一起围绕“电渗析-定向分离”技术,开发出“深层海水专用分离样机”,应用于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解决了深层海水矿化液开发过程中高价离子结垢的难题。开发出深海矿化液、深海矿化水、深海盐水晶等产品,填补国内在深层海水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装备空白和产品空白。研发的海水电渗析制盐实验样机成功中标天津大学新工科基础实验室项目,在电驱动膜电渗析领域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说实干兴邦,马博士“膜法师”的工作还包括废水处理领域管式超滤膜的应用。2020年疫情期间,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复工复产的号召,在广西大新锰矿项目现场马不停蹄艰苦奋战五个多月,从管式超滤膜的安装调试直到验收合格,也标志着管式超滤膜技术首次成功应用到锰矿废水领域,进一步为锰矿的绿水青山多秀绮护航。

这就是资源技术研究室的“膜法师”,快来认识一下吧!


资源室王涛 | 创新驱动发展 奉献助力成功

助力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针对锰矿废水高污染、难处理问题,将海水化学资源利用领域多项共性核心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应用于中信大锰(现南方锰业)“金属锰高盐、高氨氮和高硬度废水预处理示范工程”(EPC总承包,合同额902万元)。王涛同志作为该项目的现场技术负责人秉承“秉责允能、敏行图新”的淡化所精神,攻坚克难,突破创新,研发出锰矿废水“调控结晶-分级提取-水质净化”预处理工艺技术方案和成套装置;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他带领项目组迎难而上,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忘我工作精神,经过一年多时间圆满完成项目各项工作任务,“金属锰高盐、高氨氮和高硬度废水预处理示范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工程运行实践表明,可实现3000吨/天锰矿废水循环利用,同时年可回收金属锰1300余吨、回收钙镁资源替代双飞粉1700余吨、减排矿渣8000余吨,综合运行成本降低40%。该项目的顺利建成,标志着我所在冶金废水资源化处置利用领域的技术转化和成套工艺装备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具有良好的推广和示范效应,对于践行“绿色矿山”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秉责允能、敏行图新,嫁接共性优势技术,解决锰矿废水处理难题

中信大锰广西大新锰矿分公司每天产生近3000 吨的金属锰废水。金属锰废水属于高盐、高氨氮、高硬度废水,处理难度大,是行业面临的技术难题。针对此行业难题,结合项目实施,王涛同志依托资源室多年来在海水、浓海水综合利用和工业高含盐废水资源化利用领域取得的多项创新成果,通过集成创新提出“调控结晶-分级提取-水质净化”预处理工艺技术方案,并研发了成套核心装置,并对原有废水预处理工程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实现了金属锰废水中锰、钙、镁资源的分级提取回收利用,减少了副产废渣量;废水中金属污染、易结垢离子经有效脱除,保证了出水水质;工艺过程以连续替代间歇,提高了反应效率,减少了物料投入与能耗,降低了处理成本,综合效益显著。“金属锰高盐、高氨氮和高硬度废水预处理示范工程”是国内首例电解锰行业尾矿渗滤液资源回用工程,该项目的建设深入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助力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升金属锰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将我所化学资源提取利用领域的共性优势技术在锰矿废水资源化和废渣减量化方面得到了成功转化。

二、防疫、复工两手抓,工匠精神熠熠闪光

我所与中信大锰签署EPC总承包合同后,资源室迅速组织骨干力量成立项目组,王涛同志作为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原工程图纸缺失等困难,在项目筹备阶段多次赴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踏勘,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设计及设备、材料准备工作,确保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习近平总书记就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作出部署、提出要求。项目组响应党中央、自然资源部和淡化所防疫工作部署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工作推进。在居家办公期间,王涛同志与业主保持紧密沟通和联系,了解复工复产情况。为保障项目进度,通过电话、视频会议等形式制定细致的工作安排,优化现场施工方案。与此同时,及时和供货商及施工单位沟通,评估疫情对项目进度影响。在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后,按照当地防疫工作要求,王涛同志带领项目组成员第一时间派成员进驻工程现场,严格认真做好防护措施,落实防疫工作要求。

在工程现场,他与项目组成员克服南方天气湿热、虫蚁叮咬、雨季施工等诸多不利环境因素,以及疫情期间施工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原材料加工采购周期延长等疫情影响,放弃节假日,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忘我工作精神,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通过科学组织、严格把关,关注项目实施的每个细节,提高工作效率,提质量、保进度,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示范工程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在试验运行阶段,他带领多名技术骨干在现场连续奋战3个多月,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认真记录每一组试验数据,优化每一个工艺参数,并耐心指导现场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工程运行规程、维护保养、分析检测和应急处置方法。2020年12月,项目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顺利通过中信大锰验收。王涛同志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出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中信大锰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评价。

三、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向聚合、深度融合

因项目工期较长,资源室党支部研究决定成立驻中信大锰预处理示范工程现场临时党小组,王涛同志带领临时党小组的5名正式党员充分发挥了前移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复工后工程现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党小组成员迎难而上,奋发作为,为党旗增光添彩。

在示范工程顺利建成并稳定运行两年后,资源技术研究室派出王涛带领工作小组赴项目现场配合业主方对示范工程进行复验,他们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和推动业务工作,并用业务工作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向聚合、深度融合。王涛带领的工作小组同志充分利用飞行时间以及在长途客运站的等候时间,自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把握其中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特别是多次开展了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工作小组到达现场后即刻开展工作,调阅整理了项目过往的运行记录,配合现场取样分析,扎实推进金属锰废水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复验工作。


环境室司晓光 | 有信念、有梦想,平凡亦有光;有奋斗、有奉献,实干显担当

司晓光,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工程师,2014年进入我所工作,主要从事工业水处理和微生物产品研发工作。入所以来,该同志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勤恳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彰显了年轻党员的初心本色,诠释了新时代基层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埋头苦干——“没事儿,我上!咱科研人就得在实践中奉献青春力量。”

2020年,环境室承担的第一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国白银城电镀废水处理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以离子交换、高级氧化为核心的工艺路线,配合反渗透、多效蒸发等技术,实现了淡化所在电镀废水处理领域的突破。司晓光同志作为现场负责人,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第一时间奔赴工程一线,驻扎项目现场半年之久,牵头组织召开施工推进会、项目协调会等,研究解决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保证了该项目一次性通过业主验收,不仅在实战中锤炼了本领,也为后续工程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22年,司晓光同志作为施工管理负责人,全面参与“南方锰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新锰矿分公司环保站二期氨氮废水处理工程”项目的前期设计、工艺设计、投标与现场施工等工作。该项目位于中越边境,自然条件艰苦,加之疫情频发多次封控,物资更加匮乏,不仅施工进度受到极大影响,生活保障也出现不足。他克服种种不利因素,长期坚守在项目一线,战疫情、抓建设,协调各施工单位抢抓工期,将设备安装调试与厂房建设交叉施工、齐头并进,有效缩短了工期,顺利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助力业主方通过环保验收并实现复产,充分展现出淡化所人锐意创新的专业素养和拼搏奉献的精神品质,获得了业主方的高度认可。

此外,该同志还积极参与“东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项目实施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对海水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他先后几十次赴东营开展现场维护、水质监测、项目交流,实现了生态技术在海水养殖尾水处理领域的突破,推进了科研成果在生态修复领域的示范应用,有效推动了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砥砺前行——“就靠一股钻研劲儿,要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

科研筑梦,逐光而行。入职九年来,司晓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面对未来,他坚定地说:“心有初心信仰,行有使命担当。找准科研定位,突破关键技术,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是我的理想,未来我将继续在工作中发扬肯吃苦、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品质,攻坚破难,奋勇争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膜室刘国昌 | 乘风破浪会有时,凭得“膜力”济沧海

每周一早上九点,膜室膜技术开发组成员都会准时在会议室集合,会上,组员们汇报上一周的工作进展、提出本周的工作计划,针对遇到的新问题,大家积极讨论、建言献策,气氛活跃热烈。组长刘国昌专注聆听、认真记录,不时提出指导意见。自从科室决策成立膜技术开发组,周例会作为一项规定,更像是一种习惯被保持下来。

膜技术开发组承担着膜室技术开发、产品推广、横向增效的重要任务。作为组长,刘国昌肩上的责任重压力大。身为共产党员,他常说:“拥有了党支部的信任、科室和领导的力量后盾、团队的协作支持,压力就变成了动力,自己有信心把科室技术开发工作做好做强”。

谦虚、实干、果敢、有担当,每个认识刘国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深刻印象。从天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来所工作,刘国昌一直坚持膜技术系统理论学习,2016年顺利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工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远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凭借在膜材料研发应用领域的深耕积累,刘国昌带领团队,研发出高性能PTFE中空纤维膜、管式膜产品,产品性能比肩国内外产品、攻克了双向拉伸PTFE平板膜的技术难题,与多家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和委托服务项目,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针对国家载人航天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刘国昌带领载人航天应用膜技术研发团队集智攻关。团队的工作获得了委托单位的高度认可,2023年4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授予我所重点协作单位称号。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所有真心的付出与努力终将收获回报。微孔分离膜技术产品(载人航天应用)研发团队获得2019-2020年度自然资源系统青年文明号、聚四氟乙烯微孔膜研发团队、航天分离膜/装备创新团队多次获得所“先进集体”称号。作为组长,刘国昌多次获所“先进工作者”称号,经淡化所推选,更被授予2021年“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誉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刘国昌依然保持着谦虚笃行的作风,带领团队踏实工作、辛勤奉献。

从实验室到中试研发、再到规模化制备、培育产品,刘国昌始终把理论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作为团队持续发展的核心。受科室、所部大力支持,他带领团队,在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研发基地开展海水淡化特种膜核心技术装备技术创新。科研路奋斗十余载,青春少年鬓边已染霜华。任凭经久流年,刘国昌还是一如当年来所工作一样,满怀热忱,初心不改,筑梦砥砺前行。

乘风破浪会有时,凭得“膜力”济沧海!



装备室蒋立东 | 深耕膜法水处理 坚守初心的海淡人

在海水淡化研究所经常会看到一位拄拐慢行的老者,他是装备技术研究室的蒋立东,也是部门年轻人口中的“蒋伯”,蒋立东作为入所较早的老员工,一直扎根膜法水处理领域的前线,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多次被评为淡化所先进个人,入选淡化所第二批次高层次人才,荣获2021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蒋立东198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入所先后在新分离技术室、绿业公司、水中心、天津蓝十字膜技术有限公司、海岛(咨询)中心、装备技术研究室等部门工作,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蒋立东长期工作在一线,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包钢工业水处理项目、宁夏宝丰2×170t/h脱盐水处理项目等重大工程。他感慨地说,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现场条件很差,干项目很艰苦,他和他的同事都是亲力亲为,一个人要干工艺设计、工程制图、现场组装、连接管路、调试设备等全流程工作,也正是过去的埋头苦干的经历让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014年,所部门重组,蒋立东随着蓝十字公司并入海岛中心,当时海岛中心人员少,且新人多,作为部门的老人,蒋立东不仅担负着项目执行,还肩负带队带人的职责。2016年,部门承担了永兴岛海水淡化项目。他勇挑重担,冲在最前线,带领部门年轻同事积极投入永兴岛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针对南海高温、高湿、高盐雾的环境特点,克服海岛交通不便、电力缺乏、台风恶劣天气,蒋立东大胆提议采用我所自主研发的快速组装技术,并详细论证设备运输、安装及调试方案。蒋立东原本腿就有类风湿的毛病,但为了项目的开展,在永兴岛湿热的环境下,他强忍着膝盖剧烈疼痛仍坚守在一线,大家劝他早点下岛去治疗下,他说老毛病了,不碍事,吃点药就好了。正是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带领下仅用不到三个月便完成了项目的建设及调试出水。项目投产后,蒋立东又积极组建运营团队,探索适用于海岛的水厂运营管理制度,项目运行七年来,坚实的技术后盾保障了三沙永兴岛海水淡化装置的无故障运行和安全供水,受到各级媒体和领导的肯定。先进的工艺以及成熟的运营模式得到了三沙市政府的充分认可,为淡化所日后承担西沙及南沙岛群海水淡化工程做了重要铺垫。

2019年,宝丰170t/h除盐水项目正式启动。设计阶段,他带队完成工艺设备及管路建模,累计完成1126张施蓝图的设计指导及技术审定。工程建设阶段,考虑到蒋立东的身体状况,大伙不建议他前去现场,但是他说宝丰这么大的项目,甲方要求高、工期短,我不去现场不放心,最终抗不过他的倔脾气,只好让他去了现场。12月份的宁夏,温度已低于零下15℃,蒋立东不顾自身类风湿的腿痛,每天坚持第一个到达项目现场,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反复检查确认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建设质量。针对工程现场空间狭小、设备布局分散等困难,他提出分体组合式设计方案,解决大部件运输难题,大大缩短了现场施工周期。他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甲方人员十分敬佩。蒋立东驻扎现场期间,他80多岁的老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经常在家乱丢东西、爬窗、扯纸,他爱人打电话催促几次,他才珊珊回来,但是照顾几天,安排好了,又匆匆的赶往现场。对待家庭他是有亏欠的,年迈的父母和岳父母共四个老人需要照料,他却很少能抽出时间陪伴,生活的重任几乎全部落到他爱人一人身上,而他一心扑在了一线工作上。每当被爱人抱怨时,他只能默不作声,对于在家庭的亏欠,他只能尽力弥补。

现在,他的类风湿病情越来越严重,为了控制病情,每天服用 6 种不同的药,走路也要依赖拐杖。正常人原本3-5分钟的到办公室路程,蒋立东却需要将近20分钟。一回到办公室,蒋立东立即“满血复活”,似乎病痛已经远离。有人劝他病退,他说能把自己的一点点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解决现场问题就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他还说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每天很充实很踏实。作为部门的技术总工,项目立项前,他指导项目招投标,对项目进行整体把控和审核;项目设计阶段,他指导工艺设计和三维设计,叮嘱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项目建设阶段,他组织现场安装调试,监督项目进度和工程质量;突发事件时,他化身“救火队员”,应急处置现场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近年来,他参与项目招投标和技术方案审核数百项,指导工程设计数十项,先后组织完成永兴岛1000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山东长岛多个无人岛海水淡化项目、宁夏宝丰除盐水项目、文莱海水淡化项目、巴西苦咸水淡化项目等一大批国内外膜法水处理相关项目,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从东部沿海带西北荒漠,都留下了蒋立东拼搏奋斗的足迹,为部门横向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工作面前,蒋立东冲在前,在荣誉面前,他退在后,无论是重大项目实施,还是评优报奖,他甘当幕后人。他说,我年纪大了,荣誉不重要,让给更需要的年轻人。

闲暇之余,蒋立东经常和年轻人谈心、拉家常,探讨工作上的问题。部门年轻人占比80%,专业繁杂,基础薄弱。他立足实际,科学调配,为青年职工施展技术才华创造条件。他坚持言传身教,主动把自身积累毫无保留地教给同事,对年轻人在技术上的问题有求必应,最大限度发挥了团队“传帮带”作用,全面提升了团队工作能力。在生活中,蒋立东同志也以“老大哥”的身份,打造出亲情式的团队关系,他经常用各种方式与年轻职工谈心谈话,从点滴处关心同事,解决同事们的实际困难,在他的影响下,大家的心聚在了一起,工作热情也调动了起来。在蓝十字公司工作15余年,他培养新人20多名,工艺设计的马世贤、李会慧,三维设计的田林、黄浩鹏,工程管理的李东洋、杨志宏,安装调试的杨树军、桑东梓……,从刚来部门的“技术小白”现在都成长为技术骨干,多人职称评上了,并获得淡化所(公司)嘉奖。

蒋立东是大伙的“蒋伯”,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部门里最忙碌的人,他的手机成为了部门里的“热线电话”。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装备技术研究室这个大家庭,他是大家公认的智囊。肯干、低调、谦和是蒋立东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从事海水淡化事业近35年的一线工作者,他用自己扎扎实实的行动,默默践行着“秉责允能,敏行图新”的淡化所精神。


装备室汪程鹏 | 奋楫扬帆,勇做逐浪、踏浪、破浪的弄潮儿

他是装备技术研究室的一名八零后,也是所里人人皆知的搞能量回收技术研究的博士后,他叫汪程鹏,2018年进站,2021年出站入所,在淡化所已工作五个多年头。从博士到博士后,从讲师到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短短五年的历练和成长,他就在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作为核心骨干力量,完成了首台套国产能量回收装置在南海岛礁的成功应用,并积极探索中低压能量回收技术的创新研究,首次将能量回收技术拓展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减污降碳领域,为工业水处理节能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成功样板。

为探寻汪程鹏在科研攻关、团队建设及成果转化方面的足迹,一起走进他的科研工作,体味他一路走来的感动与收获。

一、结缘海水淡化,投身转型新发展

2018年,汪程鹏从山西211高校辞职后,来到天津,机缘巧合投简历到淡化所,经过严格面试,以博士后身份进站淡化所。进所坐到工位的第一天,他是痛苦后悔的,由于本硕博所学专业为材料加工工程,感觉和海水淡化方向相差太远,学科跨度太大。在得知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是能量回收技术,这是海水淡化的三大装备技术之一,也是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技术,汪程鹏开始怀疑自己的耐心和能力,没有办法,只能戴钢盔登脚手架——硬着头皮上。第二天,他就抛去顾虑和迷茫,大量查阅文献、恶读专业书籍,向同事们请教。一入所,他就开始养成加班的习惯,晚上经常看到综合楼427的办公室灯亮着,他爱人经常抱怨说,你是不是卖给单位了,挣得不多,加班不少,这个家你还要不要了。晚上回家,躺在床上还会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继续学习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汪程鹏开玩笑的说,那段时间的恶补学习,和他家一岁多的儿子一样,每天就在汲取知识、学习技能,感觉每天都是能量满满的充实一天。几个月后,汪程鹏就很快熟悉了新领域,适应和融入了新环境和新工作,并可以向同事分享交流自己的学术见解。进所第二年,他就以科研骨干身份,成功拿下淡化所首个100万的所重大基金,又联合山东双轮、江苏大学成功申报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执笔并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印染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系列节能技术研究”。

汪程鹏经常说,一个研究工作者,面对新环境、新问题就得快速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准确定位,笃学不倦将自身所学与科研需求相融合。

二、奋楫笃行补短板,攻坚克难破困局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代属于奋斗者。刚入所,汪程鹏就接手了一个国家级项目、一个天津市项目的研究工作,并迅速成为项目骨干力量。能量回收装置作为重要的节能装备,是我国海水淡化实现完全自主化的最后一个“卡脖子”关键技术,我国面临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无参考借鉴的困境。面对自主海水淡化装备的痛点,他技术攻关不服输,承担项目不怕苦。为尽快上手Fluent水力设计流体仿真,他去北京参加专业培训,由于基础差,学习很吃力,他不厌其烦地缠着培训老师请教,老师开玩笑地和他说,你花的培训费最值,你是我带过最能缠人的老学生。为解决水力模型计算无法收敛问题,经常熬夜一次次查找报错原因。那阵子,他头发掉的更多了,眼睛更红了,眼圈更黑了。为解决摩擦副材料的优选和配对问题,带领学生守着试验机一待就是一整天,为模拟真实的高压海水环境,做出准确的摩蚀数据,他联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请教试验平台的改造与搭建,最终获得了全面准确的第一手实验资料,为装备材料及合作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数据。为寻找最佳的水润滑轴承材料及其加工技术,他打了无数个被拒绝的电话,由于试件数量太少,厂家一听说数量,就立马挂断电话。为保证摩擦副的加工精度和配合间隙,他和他的同事跑了京津冀几十个厂家,经常遇到的是,有能力的加工厂家看不上这点活并要价高,汪程鹏磨破嘴皮子和厂家讨价还价。正是一次次的失败经验和奋发振作,2019年,自主研制的千吨能量回收装置产品通过第三方检测及中国海洋工程、中国化工等协会的成果鉴定,并成功应用三沙永兴岛供水保障项目。

学习无止境,合作共前行。为加快研发进度,汪程鹏广开思路,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尽管知道可能性不大,但是他竭尽全力地联系他天津、西安的同学和朋友,希望通过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或者本硕实习生等合作模式,补充科研后备力量。功夫不服有心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汪程鹏与长安大学、海南大学等多个高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培机制,截止目前,已经联培5届、12名学生,也正是这种卓有成效的合作模式,提升了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水平。此外,他积极联合清华大学、山东双轮、江苏大学等流体研发优势单位合作交流。汪程鹏经常到合作高校和企业,求学取经,他说,自己是非专业出身,很多东西研究的不深入,只有学无止境,躬耕不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最本质的技术难题。为推进装备研制进程,他积极谋划,通过修购专项和平台建设项目,在临港车间,搭建了多系列能量回收装置的综合测试平台。为提升配套加工制造能力,他经常往返临港北塘蓝十字车间,了解现有的机床设备与人员工种,与工人师傅交流能量回收的加工方式和制造工艺,希望早日能够实现能量回收装置的全流程配套加工与制造。繁忙的科研之余,他喜欢和同事们一起谈工作、聊生活,经常向工艺组同事请教工艺设计、三维设计的相关知识,他还偶尔参与工程投标的市场对接工作。由于透平式能量回收的转换效率不高,为改善这一硬伤,他和工艺组、设计组及工程组的同事们,一起探索研究两级两透平的优化方案,最大程度提高能量回收装置的功效,并深化“三中心”的设计思路,提升工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他说,科学研究要与市场接轨、与产业结合,才是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最好践行方式”。

三、不负韶华挑大梁,逐梦踏浪扬风帆

为加快能量回收装置在南海岛礁的应用进程,上岛前他积极与三沙工委进行沟通,了解岛上用水需求和供水情况,和同事反复研论工艺方案,并考虑岛上气候、物资、人员等影响因素,制定了详细周密的应对措施。尽管未雨绸缪,做了周密细致的工作计划与安排,但是在现场,缺料少物是经常遇到的事,最困难的是由于没有起吊设备,将500多公斤的电机与高压泵搬运到位就是不小的挑战,他与两位同事采用小推车和原木巧妙地将设备移运到位。由于是改造项目,面临设备和器件陈旧损坏、系统运行不稳定等状况,汪程鹏和同事白天干活,晚上对照现场系统与工艺图比对分析,对新反渗透系统加设变工况流量压力调节阀,工况的适用性得到改善。比预定计划提前半个月,能量回收装置就顺利通过运行调试,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能量回收装置首次在我国南海成功应用。汪程鹏下岛回到家,二岁多的儿子已经不认识他了。汪程鹏说,站在祖国的南海岛屿,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有义务守护好祖国的南大门,作为科研工作者,有责任为自主创新实现国产化替换做出毕生努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正是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工作韧劲成就了能量回收技术的创新突破,多项技术成果入选了自然资源部成果登记目录,核心技术支撑山东双轮、浙江沃尔等合作企业产品升级,并荣获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奖项。他与他的同事成功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海水淡化能量回收创新团队”。

四、做强创新主引擎,勇闯节能新赛道

能量回收技术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克为汪程鹏的科研工作打了一针强针剂,在国家“十四五”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的战略指引下,他坚信中国海水淡化能量回收技术一定能够快速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现在汪程鹏正在投身钻研大型冲击式能量回收技术研究,希望早日打通我国海水淡化自主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节能降碳增效是污水资源化利用与工业零排放等领域的重点工作,2021年,国家部委出台了《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拓展淡化利用技术应用领域,推广使用能量回收技术,促进浓盐废水处理利用和污水资源化利用、苦咸水综合利用等。汪程鹏结合部门发展需要,开发了中低压的能量回收技术,采用新型低比转速叶型结构和优化再造工艺方案,首次将能量回收技术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工艺,节能效应显著。目前,正在向排放废水约160万吨/日规模的绍兴柯桥印染工业园区推广应用,预计年节能达亿元。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垃圾渗透液、化工医药、工业污水等工业水处理能量回收装置的研制,并与山东四海、烟台金正、石药维业等多家企业达成推广合作意向。

五、奋楫扬帆再启航,砥砺奋进谋新篇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道路如砥,行者无疆。

汪程鹏说,作为一名淡化人,肩负着海水淡化装备技术自立自强的责任,在奋力开拓海水利用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征程上,将继续弘扬“秉责允能,敏行图新”的淡化所精神,为海水资源利用的创新与发展再创辉煌。




检测中心王旭亮 | 爱岗敬业 履职担当 做好海水利用质检事业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他立足本职岗位,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履职尽责,主动担当,努力作为,出色完成岗位职责和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他是检测与监测中心副主任王旭亮。

选择一份事业,担起一份职责。在2023年春节前后,他带领部门检测技术人员李宗雨、吴非洋先后奔赴广西金秀县、容县、贵州仁怀、重庆万州下15个乡镇等多地开展膜组件及设备的性能测试工作。由于项目现场均在较偏远山区乡镇,测试期间克服现场设施简陋、山路崎岖颠簸、作息不规律、水土不服等不利影响,每到一地他都第一个进入试验场区,仔细查验待测试设备,及时布置现场任务并迅速投入检测工作。在广西和贵州,已是接近春节最后一周,南方冬季天气阴冷潮湿,但他和李宗雨在现场挥汗如雨,干劲十足,一天之内长途跋涉广西两县三地1000多公里,顺利完成了两个县城污水处理厂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抽样检测工作,并赶在春节前完成了广西和贵州两地的全部抽检任务,得到客户的点赞;春节假期刚过,他和吴非洋的身影又出现在重庆万州三峡库区的大山里,每日“朝八晚七”沿着蜿蜒泥泞的山路往返项目现场和驻地,他在现场数米高的集装箱内上下攀爬,监测记录现场数据、观察渗漏情况、拍照取证,在现场,指令的传送基本靠吼,他的大嗓门时常在空旷的山区里回荡。阳光在当地属“稀缺”资源,绵绵细雨更是家常便饭,他们开玩笑说:“再过几天,我们身上真要长出蘑菇了。”他们两人11天完成了15家污水处理厂、共计27套污水处理设备的现场测试,并带回总重量约30公斤的膜样品,圆满完成任务。

做好质检服务作为践行“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工作体现。检验检测作为科技型服务行业,为客户输出高品质的服务是他工作的追求。自2021年检测与监测中心中标比测试验项目以来,已承担三批次海水淡化及净水装置的检验检测任务。他作为项目联系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面向招标方,提供专业的检测技术咨询对接、及时报送比测进度、保持反馈沟通渠道畅通;面向送检企业,提供细致周到的安排,积极协调解决检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期间他带领技术人员仔细研究检测大纲,细化实化各个细节,积极组织推动具体实施。每当完成每一个批次的比测任务,看到运转的检测设备停下来,他才如释重负,觉得就像打赢了一场战役,紧绷的弦才能放松下来。“耐心的和客户解释沟通”是他工作的日常,他常说:“服务其实更多的体现在沟通交流,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宣传交流我们的检测技术、推介我们的业务,另一方面对于提高行业用户标准化意识,更好的指导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作为国家级质检机构的责任与义务。”

他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工作的繁忙也并未影响他继续学习的热情和进度。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作为支委的他以新思想理论武装头脑,让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更好更充分,以支部党课的形式和同志们谈体会、强党性、话担当、明方向,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转化为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同时在他专业技术领域不放松学习,正准备新一轮的技术扩项工作,他说:“只有自己把专业技术弄得熟练精通,才能做好业务。”

新时代是需要先进、模范的时代。作为一名党员,要做信念坚定的先锋、敬业奉献、敢于担当的先锋、永葆本色的先锋,彰显新时代党员的良好形象,不负组织和人民的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踔厉奋发,团结带领同事们实干拼搏,为海水利用质检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建功新时代!



发展中心张拂坤 | 迎难而上 勇于担当 积极探索浓海水排海环境预测领域

张拂坤,中共党员,发展战略中心评价组组长,2007年参加工作。该同志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工作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

2007年,张拂坤同志作为淡化所招收的第一批环境类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之一进入当时的海水利用发展研究中心,那时正值我所承担的国家908专项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其中一个任务专题是海水淡化浓海水和温排水排海的环境预测。那时淡化所没有学习相关专业的人员,也没有任何相关工作基础,环境预测工作毫无头绪。作为环境专业的毕业生,她责无旁贷的接下了这项工作。

虽然毕业于环境专业,但在学校主要研究方向偏向化学,对于偏向物理海洋方向的知识只是略知皮毛。因此,从软件购买询价开始,她边学边干,通过论文、网站,了解当时应用较多的海洋数值模拟软件的种类和功能,然后一家一家打电话咨询、对比,最终商定了需要购买的软件类型,购置了二维数值模拟软件。几经周折软件终于买到了,经过简单的培训,她带领当时新来的几位同事一起学习研究物理海洋学知识,方法基本掌握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基础数据怎么获取?她带领课题组成员大量翻阅文献,发现海军航保部的海图可以提供模型最基础的陆边界和海底地形数据。便倒几趟车到塘沽的航保部书店挑选和购买海图,海图的问题解决了,但又遇到的新的问题,尺寸那么大的海图该怎么处理和数字化?讨论之后,他们决定用A4纸大小的扫描仪,先把海图分块,然后一部分编号、扫描成十余张小图,再数字化后在电脑中拼成一张大图,依据陆边界、水深站点的每个点用鼠标点出来,然后手动录入数据,就这样,加班加点,她带领课题组成员连续干了十几天,终于,两个海区,成千上万个地形数据点实现了数字化。后来的模拟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问题,结果不合理、模型发散、模型崩溃……这些问题数不清遇到了多少次,她带领课题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翻文献、查资料、讨论、找相关专业的同学咨询,一轮轮下来,模型终于算出了合理的结果,最终908专项的数值模拟任务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其参与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与成果集成”项目荣获2013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后来我所相继购置了三维软件和地形数据库,通过承担科技支撑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所基金团队和个人项目以及一些支撑类工作等,并且积极参加模拟软件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与其他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开展经验技术交流,模拟的手段和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在后续的工作中,完善了之前缺乏的模型验证率定、结果后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克服了重重困难,实测数据缺乏,他们就想办法,用潮汐表数字化,用文献资料数据进行补充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慢慢积累数据和经验。此外,模型需要的气温、湿度、风速、风向、晴空指数等历史数据也都需要大量的搜集、录入和处理,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十几年来,虽然没有机会亲自一一去往这些海域,但他们的模拟范围从渤海湾、辽东湾、黄海烟台海域到象山港、舟山海域,再到福建晋江海域等,遍布渤海、黄海、东海多个海区,模拟了包括盐度、温度、余氯、铜等排海后的扩散分布情况,为海水淡化、海水冷却等排放口的合理布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有时因为河流注入、附近海湾潮流影响、洋流作用等,模型需要反复调整参数、扩大模拟范围和增加考虑各种条件,对各类海洋水动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她以第一、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相关内容的科技论文,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模拟工作有时没办法控制时间,经常是下班了或放假了,模型正处于调试的关键时刻,她便加班加点,反复调整参数,力求模拟结果能够反映真实的排海情况,特别是保证能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例如一次,她受委托模拟一个海上平台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的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没有任何工作基础的情况下,从底图绘制和搜集基础数据开始,全身心投入模型搭建工作,模型的调试和后处理等工作刚好赶上端午节假期,她深知时间就是命令、效率就是生命,不能让这一环节的工作拖整个工作的后腿,于是便在三天假期中,每天到办公室,对模型进行反复调试,对结果进行反复处理、分析,在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按时完成了工作任务,递交了研究报告。这样的情况在工作中有很多,但她总是以对结果和报告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每一次工作,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需要自己的时刻必须挺身而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未来,张拂坤同志将带领课题组开拓进取、刻苦钻研,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海水利用事业中,支撑开展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海预测工作,为淡化所和海水利用事业的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


后勤保障部张延飞 | 职工利益无小事 丝丝关爱暖人心

职工利益无小事,张延飞同志坚持“保障有温度、饭菜有热度”的服务理念,努力打造让职工“舒心、安心、暖心、放心”的食堂,能不断加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坚持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做到换位思考,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按照国家和本市在供水、食堂、燃气、卫生等方面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张延飞同志多次通过电话和走访联系相关管理单位,及时办理了我所食堂许可证、二次供水卫生许可证,并制定了后勤关于食堂管理制度和食堂用具的操作规程。

日常工作中,落实消毒工作,保障我所职工饮食安全。严把卫生健康关,要求食堂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做到统一着装,佩戴帽子、口罩、手套等;要求食堂人员每日对食堂进行整体消毒,确保食堂安全。

在用餐安全方面,严把食材进货关、严把食品卫生关,每日仔细检查食材质量和肉类合格证,增加食材和餐具的清洗、消杀、检验工序,持续优化存储环境;在用餐质量方面,以健康饮食为目标、注重营养搭配,不使用转基因食品;入夏以来,持续高温,为职工提供绿豆汤或酸梅汤,对食堂大厅的空调进行了维修,保障大家就餐时温度适宜。

在粮食节约方面,通过“小餐饮”带动“大节约”,加大力度开展“光盘行动”,在食堂厨余垃圾存放处安装摄像头,有效减少了备餐和用餐环节的浪费,利用采购本地应季食材和多元化利用加工边角料等途径,从源头上控制成本、节约支出。在企业微信群发布“今日食谱”,同时注重宣传粮食节约。

每月请燃气公司对我所食堂燃气管道进行检查,发现管路连接处有漏气情况后进行了紧急维修,确保了用气安全。努力提升食堂用电安全,为灶台和燃气管道等重点位置的外露电线套装了绝缘套管,对此前漏电的主灶进行了更换。



办公室陈晔 | 平凡工作展现巾帼风采  奋斗姿态不负青春韶华

陈晔,中共党员,2012年入所工作,2017年调入办公室,目前主要从事文秘工作。入所以来,她立足本岗,尽职尽责,敬业爱岗,务实创新,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近年来5次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并获得3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一、勤奋学习,提高素质

陈晔同志立场坚定,思想进步,能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与行动上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能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认真细致,艰苦奋斗,恪尽职守。她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较强的党性,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二、为人真诚,立足本职,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陈晔同志在后勤保障部工作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10余项小型修缮项目,包括龙兴里住宅区下水管道改造项目、单身宿舍装修项目和实验室墙面防水改造项目等,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2017年,陈晔调入办公室工作,6年间共办理制发、流转了18000余份文件,她认真对待每一份公文和每一步工作流程,上呈下达,牢记部门使命和岗位职责,为夯实政令畅通运行基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海水淡化所公文处理办法》等规定并结合工作实际,设计了《海水淡化所公文办理单》《海水淡化所公文督办单》等公文表单,规范了所上发文和公函格式,并将与各部门业务工作息息相关的公函做成模板推广至全所使用,使我所公文格式更加规范化,提高了公文质量。她还作为编辑部成员参与了《海水淡化所大事记(1978-2018)》的编制工作。她制修订了《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和《宿舍管理规定》,使政务公开、宿舍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她家离所远,但常常是最早到达单位的,经常加班加点工作,领导安排任务她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说“我不能来”,2022年所里申报重大项目需向部里报送项目文本,她一个女同志等到晚上12点才完成报送工作。今年她生病住院,术后仅休息一周就来上班,同事问她为什么不多休息几天,她乐呵呵地说“在家休息也没什么意思,上班心里觉得愉快充实”。她总是这么积极乐观,每天都保持着精神饱满的工作状态,同事都夸她看着就特别有干劲儿,能够带动大家一起努力工作。

陈晔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所做的每件事虽平凡又普通,却处处折射出党员的先进性。她将凭着对党的赤诚,对事业的挚爱,对理想的追求,继续努力做好海水利用事业服务保障工作。


协同中心陈进斌 | 舍小家,为大家,做成果转化的凝心聚力者,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奉献青春之力

陈进斌,自然资源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工程师/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2014年进入淡化所工作,2021年5月至今派驻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我所科技成果在山东地区的转化工作。陈进斌同志自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努力拼搏、开拓创新,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有利不争、团结协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作为成长进步的基本功,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

一、重视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陈进斌同志作为一名自然资源部青年学习标兵,在思想上始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大、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及党章党规,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时刻不忘“秉责允能,敏行图新”的淡化所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学习党的新思想和新方针,善于思考和总结,并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将海洋强国建设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海洋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人员,陈进斌认真梳理淡化所科技成果,将海水淡化产研院工作与“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机结合起来,为海水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潜心成果转化,立足岗位建功

2020年4月,三方签约共建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海水淡化产研院”);2020年12月,海水淡化产研院经山东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批准成立;2021年4月,我所开始派驻人员长期驻扎山东工作,部门领导找到陈进斌,希望他能够外派至海水淡化产研院工作。彼时陈进斌家孩子尚未满一周岁,面对年幼的孩子,陈进斌不知道怎么向妻子开口,没想到妻子在得知情况后竟然主动劝他承担起外派工作。她说:“虽然不能陪伴家人左右,但海水淡化产研院的工作总有人要主动站出来,这次有这个机会,你作为海水淡化产研院的筹建参与者也应该分担起责任。你去吧,家里有我!”在感到意外的同时,陈进斌既欣喜又有点惶恐。意外的是妻子没有因为孩子小无人照管这个理由不让他去;惶恐的是,面对长期的外派工作,自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吗?但当他进入海水淡化产研院办公室的那一刻,他就暗下决心,立志要安心驻扎山东工作,虽然心中对家庭有着万千不舍,但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海水淡化产研院成立的初衷。从此刻起,济南就是他的第二个家了,他将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度过。自外派以来,陈进斌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结合山东省海水利用产业经济统计及调查分析、山东省海水淡化水源地调查选划及保护等项目实施的契机,详细了解省内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协助编制完成《推进山东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并获得山东省自然资源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他走遍山东省沿海七市,深入挖掘山东省沿海地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发展需求,在滨州、东营、潍坊等地积极推动布局一批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项目,助力淡化所科技成果在山东落地转化。谋划“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利临港产业园14万t/d海水淡化项目”,负责投资方引进、技术牵头等工作;协助中电(烟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开展“滨州无棣县20万t/d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项目”前期工作,签订项目可研委托书一份。与垦利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垦利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万t/d海水淡化综合利用项目”为山东省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自外派至海水淡化产研院工作以来,他就很少过问家里的事,有时忙起来连嘘寒问暖都顾不上。来到山东后,孩子平日有个头疼脑热,他也根本照管不上。平时一周可以回去一次,但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2022年天津、济南两地交通往来颇为不便,加上海水淡化产研院刚刚成立,工作任务繁重、人手又不足,陈进斌时常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但他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在海水淡化产研院工作的2年多时间,他尽职尽责,但同时感到最为亏欠的就是家人:2022年5月2日是陈进斌家孩子2周岁生日,恰逢五一劳动节放假,可他却无法返回家中休假,也无法陪孩子过生日;2022年12月,正在准备项目验收事宜的他,接到孩子感染新冠肺炎高烧近四十度不退的消息,而当时婴幼儿常用的退烧药几乎买不到,面对妻子焦急的哭诉,陈进斌心中是无比的自责和愧疚,妻女危难时刻身为丈夫和父亲的他不能陪在身边;2023年5月,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项目投标事宜的他,接到孩子因肠套叠需要住院的消息,这个消息让他焦虑不已,然而直到孩子出院他仍未能赶回去陪伴在孩子身边。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进斌同志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凭借着尽职尽责的务实精神、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他将满腔的热忱和全部的心血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海水利用事业。海水淡化产研院的工作逐步迈上正轨,2022年获批或签订项目合同(任务书)14项,其中省级科研项目4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5项,市场委托开发项目5项,累计经费额度1037.9万元,到账额901.4万元;他个人也先后被评为自然资源部“青年学习标兵”、国家海洋局“优秀共青团员”、淡化所“青年岗位能手”和淡化所“优秀共青团员”等。

海水利用是事业,而事业的价值在于奉献。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海水利用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但陈进斌同志愿意付出,乐于奉献,因此数年来他收获更多的是那一份份充实而沉甸甸的价值感获得感。大家都有理由相信,他会接续努力,更加用心尽力地去扎根本职工作,用一腔炽热真情去经营他所热爱的海水利用事业。




【字号:      】  【打印】 【仅内容打印】 【关闭】  【下载